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在上一個星期三的教理講授中,我們根據聖保祿所講的,看到兩件事。第一件是我們人類的歷史於開始時,已經因為人類妄用那個受造的自由,欲脫離天主的旨意,而受到污染。以致人非但未能找到真正的自由,還使自己陷於與真理的敵對中,結果我們人類的現實都成了虛假的。尤其是那些最基本的關係:人與天主的關係,男女之間的關係,人與大地的關係,全都變成一種虛假的關係。我們也曾提到這污染滲透了我們的歷史的整個結構,同時這種來自遺傳的缺憾繼續在這歷史內漫延,而且目前是隨處可見。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我們從聖保祿那兒得悉,在那位同時是人又是天主的耶穌基督內,一個關於歷史的新開始已在歷史中啟動。藉着這位從天主那兒來的耶穌,一個以祂對天父所說的「是」為基礎的新歷史,正拉開序幕。易言之,這歷史並非以那個假的解放帶來的傲慢自誇為基礎,而是以愛及以真理為基礎。

可是,現在問題來了:我們如何走進這個新的開始內,進入這個新的歷史中?這個新的歷史如何來到我身上?我們知道作為整個人類的一份子,透過傳宗接代這行動,我們都無可避免地與第一個污染了的歷史拉上關係。然而,我們如何能夠與基督共融,如何完成那個使我們成為新人類一份子的「新出生」?耶穌如何進入我的人生中,走進我的存有內?以下是聖保祿和整部新約對這些問題所給予的基本答案:透過聖神的工作而完成。可以這樣說,設若第一個歷史是從生物開始,第二個歷史則肇始自聖神,復活的基督的神。這位聖神在「聖神降臨節」那天,創造了那個新人類、那個新團體、教會、基督的奧體的開端。

不過,我們仍然有必要知道得更為具體一點:這位基督的神,聖神,如何變成我的
神。答案是透過三種互相連繫着的方式。以下是第一種方式:基督的神到來敲我的心門,祂從我五內觸動我。然而由於這個新人類必須是一個真正的身體,由於聖神必須將我們結合起來,以便創造一個真正的團體,由於克服分裂和將分散的聚集起來,是這個新開始的特性,於是這位基督的神採用了兩種明顯互相連結着的要素:宣講聖言及舉行聖事,特別是聖洗聖事和感恩祭(聖體聖事)。在《致羅馬人書》中,聖保祿這樣說:「如果你口裏承認耶穌為主,心裏相信天主使祂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了,你便可獲得救恩」(10:9),即是說你會進入那個新歷史,那個生活的歷史而不是死亡的歷史中。然後聖保祿繼續說:「但是,人若不信祂,又怎能呼求祂呢?從未聽到祂,又怎能信祂呢?沒有宣講者,又怎能聽到呢?若沒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講呢?」(羅10:14-15)。於是聖保祿接着說:「所以信德是出於聆聽」(羅10:17)。信德並非產生自我們的思想,出自我們的反省,信德是一種我們完全沒有可能發明的全新事物,我們只能夠將信德視作禮物,視作天主製造的一種新事物般接受。而且,信德並非來自閱讀,而是來自聆聽。信德並非只是屬於個人內心的事,信德也涉及與「某一位」的關係。信德假設一個由宣講所產生的相遇,假設有另一位的存在,正是這另一位,在宣講及創造共融。

最後是宣講:宣講的人是被另一位派遣,而不是以自己的名義行事。在宣講這行動
中,藏着一個始自耶穌,與派遣有關的構架:聖父派遣耶穌,之後耶穌派遣宗徒——宗徒這詞的意思,正是「被派遣者」——然後這個派遣行動在宗徒傳下來的職務及使命中,一直繼續下去。上面所說的新歷史的結構,正是取型於這個派遣的構架,在這構架中,我們最後聽到的是天主親自在講話,聖子向我們講話,於是天主自己的「聖言」,臨到我們中間。為了要實實在在創造一個新人類,天主的聖言成為血肉,就是耶穌。為此正如聖若望所說,在聖洗,這個使人自水及聖神內重生的行動中,聖言的宣講成為聖事。聖保祿在《致羅馬人書》的第6 章,對聖洗有非常深入的講解。雖然我們大家都聽過這段經文。不過,可能值得把這段經文再引述一次:「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的人,就是受洗歸於祂的死亡嗎?我們藉着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着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6:3-4)。

當然,對於這段含義深奧的經文,我無法在今次的教理講授中,作詳盡的講解。我會就以下這三點,作簡略的解釋。第一:「我們受過洗」這句話是被動式。這表示沒有人可以給自己付洗,我們需要另一位給我們付洗。也就是說,一個人成為基督徒的過程是被動的。只有從另一位的手上,我們才可以成為基督徒。而這使我們成為基督徒,將信德賜給我們的「另一位」,首先是信友的團體,教會。我們從教會那兒接受了信德,接受了聖洗。若我們不讓這個團體來培育我們,我們不會成為基督徒。一種自主式的、自我產生的基督宗教 (cristianesimo) ,本身已是一種矛盾。因此首先,這「另一位」是信友的團體,教會。其次,這個團體也不是按着自己的思想及意願行事。這個團體也是在一種被動的過程中生活:只有基督自己才可以建立教會。因此基督才是聖事的真正施予者。這是第一點:沒有人可以自己替自己付洗,沒有人可以自己使自己成為基督徒。我們都是在一個被動的過程中成為基督徒。
第二點是:聖洗並非只是單純的洗滌。聖洗是死亡及復活。在《致迦拉達人書》中,
聖保祿親口講出與復活的基督的相遇,如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這樣形容這次的改
變:我死了。正是從那一刻,一個真的新生命實實在在的正式開始。因此成為基督
徒,遠遠超過進行一次美容手術,將一個帶着或多或少缺憾的巳存在的驅體,變得美麗一點。聖洗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是人的再生:是死亡與復活。當然,那個「舊人」所擁有的一切優點,都會在復活中出現。

第三點是:物質構成聖事的一部份。基督宗教並非一個純靈性的現實。基督宗教涉及肉驅,涉及整個宇宙,並一直向着那個新天新地延伸。聖保祿那段經文的最後一句,我們都可以「在新生活中度生」所表達的,正是聖洗這個主要含義。

現在讓我們看看感恩祭(聖體聖事)。我曾經在其他教理講授中指出,聖保祿是如何帶着深切的尊敬,將他從那些有份參與最後晚餐的見證人那兒所接受到的,有關感恩祭的傳統,逐字逐句的傳下來。他視那些他所聽到的話,有如一件交給他保管的珍貴寶物般傳遞下來。亦正因為這樣,我們知道我們從這些話所聽到的,確實是最後晚餐的見證人所作的見證。以下是保祿宗徒所說的話,讓我們一起聆聽:「這是我從主所領受到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主耶穌在祂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紀念我』。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紀念我』」(格前11:23-25)。這是一段含義無窮的經文。因此,在今日的教理講授中,我只簡略地提出兩點。關於主拿起杯時所說的話,保祿這樣傳給我們: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耶穌這句話隱藏着有關舊約兩段經文的提示:第一段經文是《耶肋米亞先知書》中所說的,一個新盟約的許諾。透過以上這句話,耶穌對祂的門徒也同時對我們說:現在,就在這一刻,這個新盟約正藉着我和藉着我的死亡成為事實;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屬於全人類的新歷史,正從我所傾流的血中展開。然而,在耶穌這句話中,也暗示了在西乃山上立約那一刻,梅瑟所說的話:「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着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出24:8)。當然,西乃山上所流的是動物的血。而動物的血只能夠表達一種意願,要等到真正的犧牲祭獻,真正的敬禮的出現,這意願才能夠成為事實。而主祂,正是透過把盛載着祂自己的血的杯這禮品,將那個真正的犧牲祭獻賜給我們。惟一真正的犧牲祭獻,是聖子對人類的愛情,因着這愛情,這永恆的愛情,世界得以進入這個新盟約中。因此舉行感恩祭所代表的,是基督將祂自己,將祂的愛情,給了我們,好使我們相似祂,並藉此重新創造世界。

有關感恩祭的教義的第二個重點,仍然來自《致格林多人前書》,聖保祿這樣說:
「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共結合於基督的身體嗎?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10 :16-17)。以上這些話,同樣顯示出感恩祭這件聖事的個人特性和社會特性。基督親自和我們每一個人結合在一起,但是同一位基督,也與我身邊的每一個男人和女人結合在一起。基督固然是我的食糧,但祂也是別人的食糧。基督將我們眾人與祂結合在一起,並藉此使我們彼此結合起來。我們在聖體聖事中領受了基督。然而基督一樣使我的近人與祂結合在一起:這表示在感恩祭中,基督和我的近人是分不開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所有人成為一個獨一的餅,一個獨一的身體。因此一個不與其他人團結一致的感恩祭,是一個被妄用了的感恩祭。此處所涉及的,正是教會作為基督,復活的基督,的奧體,這端教義的根源和中心。
從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這端教義所包含的整個現實。在感恩祭中,基督將祂的身體賜給我們。透過祂的身體,祂將自己給了我們,藉此將我們變成祂的身體,使我們與祂那個復活起來的身體結合在一起。當人進食普通的食品時,這些食品經過消化的過程後,會成為人身體的一部份,變成人的生命的本質。可是在聖體聖事中所進行的過程,卻正好相反。當我們領聖體時,基督,我們的主,將我們吸收到祂體內,將我們引入祂那個光榮的身體內,於是我們全部人都變成祂的身體。誰若只是單單閱讀《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2 章,及《致羅馬人書》第12 章,這兩章經文,可能會將其中把基督的身體描述成一個擁有不同神恩的有機組織這解釋,視為只是一種帶着神學思想的社會性譬喻而已。事實上,在羅馬人的政治學中,羅馬政府的確曾經採用過這個,有關一個身體中的不同肢體組成一個單一的個體的譬喻,以指出國家是一個有機組織,每一個人在這組織內都有他的功能,正是功能上的多元和差異形成一個身體,而每一個人在這身體內都有一個屬於他的位置。單單只是閱讀《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2 章,真的有可能以為保祿只是想將羅馬人這種政治學思想,轉移到教會身上。然而,誰若留心《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0章的內容,便會看到教會的實況完全是另一回事。這實況比之於一個國家的有機組織,深刻得多也更為真實。原因是因為基督實實在在將祂的身體給了我們,並將我們變成祂的身體。所以我們真的都結合在基督那個復活了的身體內,如此一來,我們也的確彼此結合在一起。因此教會並非只是一個有如國家一樣的組合,教會是一個身體。教會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組織,而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有機體。

最後,我也想就婚配聖事簡單地講幾句話。關於這件聖事,《格林多人書》給我們的資料不多,反而在《致厄弗所人書》中,保祿真的深入地,發展了一個有關婚配聖事的神學,保祿稱婚姻為一個「偉大的奧蹟」。當然如他所說,他是「指着基督和祂的教會說」。這句話賦予夫婦之間的相互關係一個超性幅度。夫婦二人應採用愛的言語作為他們彼此服從的模式。因為這愛的言語的典型,正是基督對教會的愛情。因此這個「基督——教會」關係,除了成為夫婦在婚姻中的愛情的首要神學基礎外,也提升了夫婦二人的感情關係。設若一對夫婦在他們的人性和感性方面的不斷成長中,也努力使自己永遠都與聖言的效能和聖洗的意義連繫着,那麼他們將會成功地活出一段真實的婚姻。基督聖化了教會,又以由聖言伴隨着的聖洗的水潔淨了她。夫婦二人所領受的主的體血,除了使一個因天主的聖寵而變得不可拆散的結合成為可見之外,也同時鞏固了這結合。

最後讓我們一起聆聽聖保祿對斐理伯人說的話:「主快來了」。我想我們大家都明白聖保祿這句話的意思,透過聖言的宣講和聖事的舉行,主快來到我們的人生中。讓我們一起向主祈求。求祂使我們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永遠都可以感受到祂的臨近,並因此給我們帶來喜悅,那種只有當耶穌真的臨近時,才會產生的喜悅。

2008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