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在上一個星期三的教理講授中,我講解了有關保祿和復活前的耶穌在世上的生活的關係。那次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對於耶穌的生活,祂講過的話,祂的苦難,保祿到底知道了些什麼?」。今天我想跟大家講的,是保祿有關教會的教導。在開始我們的講解前,我們先要知道 [「教會」這詞的外文] 不論是義大利文的Chiesa,法文的«Eglise»,或西班牙文的 «Iglesia≫,都是翻譯自希臘文 «ekklesía»!«Ekklesía» 這個詞出自舊約,意思是指由天主召集的以色列子民所組成的會眾,特別是在西乃山腳下聚集的那個會眾,最具代表性。今天這個詞所指的,是由相信基督的信友組成的新團體,這些信友感到自己是天主的會眾,是天主為了將所有民族集合在自己跟前,對他們所作的新召集。«Ekklesía» 這個詞的首次出現,是在保祿,首個撰寫了一篇基督徒作品的作家的筆下。即是在《致得撒洛尼人書》信首的致候辭內。在這段致候辭中,保祿清楚地寫下「致書給得撒洛尼人的教會」(另外也可以參看哥4:16所說的「勞狄刻雅人的教會)。在其他書信中,保祿也提及在格林多 (格前1:2; 格後1:1),在迦拉達(迦1:2 等) 的天主的教會 -— 即是說,各處的地方教會 —- 可是他也說自己曾迫害過「天主的教會」:不是某個特別的地方團體,而是「天主的教會」。由此我們可以見到「教會」這詞其實含有多重意思:一方面這個詞指在某個地區 (城市,鄉鎮,家庭) 的天主的會眾。然而,這個詞也指天主的整個教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天主的教會」不僅是各不同的地方教會的總稱,我們也同時看到,天主惟一的教會正是由這些不同的地方教會組成。這些不同的地方教會一起組成那個在她們出現之前已經存在,並透過她們自我顯現,和自我實踐的「天主的教會」。

有一點很重要,「教會」這個詞,幾乎永遠與「天主的」這形容詞形影不離:因為她不是一個由於人的共同意念或利益,而誕生的人性組織,卻是出於天主的召集。是天主召集了教會,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她永遠是「一個」。易言之,不論教會處於何地,總是天主的合一創造了教會的合一。稍後在《致厄弗所人書》中,保祿循着以色列作為天主的子民,被眾先知視為「天主的新娘」,被召與祂建立婚盟關係這個觀念,詳盡地發揮了教會的合一這思想。保祿視天主惟一的教會,為在愛中的「基督的新娘」,與同一的基督,構成一個獨一的身體和獨一的靈魂。眾所周知,年青時的保祿,曾是基督的教會所發起的新運動的強悍仇敵。他之所以成為仇敵,是因為他認為這新運動,正威脅着那個相信惟一的天主的天主子民對傳統的忠誠。這忠誠特別藉着接受割損禮,遵守宗教方面的潔淨規戒,禁吃某類食物,遵守安息日等行為顯示出來。在馬加伯的年代,當希臘的統治者意圖強迫所有民族歸順惟一的希臘文化時,以色列人曾為了守護這忠誠,賠上殉道者的鮮血。這些殉道者以自己的性命,換取他們的民族的身份,這身份正是透過以上所說的行為來表達。在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保祿終於豁然明白,那些基督徒並非叛徒;相反,在這個新境況中,以色列的天主透過基督召叫所有人,因而成為所有人的天主。這表示在這新境況中,正是透過這方式,履行對這惟一的天主的忠誠;今後再無須遵守特別的規戒和習尚這些外表記號,因為天主召叫了不同的民族,正是為了使他們在基督內成為天主的惟一子民,和成為「天主的教會」的一部份。

在這新境況中,保祿即時領悟到的一點是,基督及祂的「聖言」的絕對與無可取代的價值。保祿終於知道,不但無法強制人成為基督徒,而且新團體內部的建設的基本成因,是無可避免地繫於那生活的「聖言」,繫於有關生活的基督的宣講,在這位基督內,天主將自己開放給萬民,並將他們團結在惟一的天主子民內。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在《宗徒大事祿》中,包括與保祿有關的,路加是刻意地多次重覆「宣講你的真道」這句話 (宗4:29.31; 8:25; 11:19; 13:46; 14:25; 16:6.32),路加這樣做的用意非常明顯,為了顯示所宣講的「聖言」的絕對重要性。具體而言,這聖言是由基督的十字架和復活所構成。事實上,這十字架和復活,完成了聖經所說的一切。那個在大馬士革路上改變了他整個人生的逾越奧蹟,明顯地已成為保祿的宣講的中心(參看格前2:2;15;14) 。這聖言所宣講的奧蹟,在聖洗及聖體聖事(感恩祭)內完成,之後藉着基督徒的愛德行動成為事實。除了要在基督內建立信友團體外,保祿的福傳工作再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從字源學上說,「教會」—— «ekklesía» —— 這詞本身其實已有這種思想,這也解釋了當初保祿及和他一起的整個基督徒團體,放棄另一個詞「會堂」—«sinagoga» — 選擇了「教會」:«ekklesía» 這個詞的原因。不單只因為後者原來的非宗教性意義 (根據希臘傳統,這詞所指的是政治聚會而非宗教聚會),也因為這詞本身所擁有的,較為神學性的內在含義:一個從來面而來 ——ab extra —— 的召集。易言之,那些信友並非自己聚集起來;他們是被天主召集在一起,天主把他們集合在一個團體內,這個團體就是祂的教會。

循着這思路,我們便可以明白保祿獨有的,視教會有如「基督的身體」,這個全新的觀念的意義。首先要注意的,是這觀念擁有的雙重幅度。這兩個幅度一個具社會特性,根據這特性,一個軀體是由它的各組成份子構成,若缺乏這些組成份子,這軀體便不可能存在。這詮釋出現在《致羅馬人書》及《致格林多人前書》內,保祿在這兩篇文字中,採用了一個當時羅馬社會的組織圖像:他指稱一個民族,就有如一個擁有不同肢體的軀體,每一個肢體都各有自己的功能,所有這些肢體,包括那些最細小,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作用的,都不可或缺,這樣軀體才能存活下來,並完成那些屬於它的功能。於是,保祿留意到教會也是一樣,在教會內亦有很多職份:先知、宗徒、導師,及一般信友,這些人全部都被天主召叫每天將愛德生活出來。為構成教會,這個神聖組職實際的合一,全部這些人都是必須的。另一個詮釋則與基督自己的身體有關。保祿指出教會並非只是一個組織這麼簡單,由於在感恩祭中所有人都因着領受基督的聖體,而實實在在成為祂的身體,所以教會實際上,已在感恩祭中變成基督的身體,並實現了所有人在基督內變成一個身體及一個靈魂這婚盟奧蹟。如此一來,透過展現所有已領洗者在基督內的合一,亦即是保祿所說的,在基督內「成為一體」,相合於祂的聖體聖事,這個深藏着的真正本質,教會彰顯出她的現實:realtà,這現實遠遠超過一般社會組織的圖像。

透過這些解釋,保祿顯出他非常清楚,同時也要我們所有人明白,教會並不他的或是我們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天主的教會」,「天主的莊田,天主的建築
物,…… 天主的宮殿」(格前3:9.16)。最後這個稱謂尤其特別,因為保祿將一個通常用來指稱一處被視為神聖的固定地點的名詞,用到人神之間的位際關係上。如此一來,在教會和宮殿[或聖殿]之間,出現了兩種互補:一方面,稱教會團體為聖殿,這無形中使到這團體帶上原來只屬於神聖建築物所有的,與俗世隔離和潔淨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讓聖殿這觀念,跳出其物質空間,走進一個活生生的信仰團體的現實內。

若在這之前,聖殿只是被視為天主臨現的場地。現在,人們會知道並見到,天主並不居住在由石頭建造的建築物內。從今以後,那充滿生氣的信友團體,才是天主在這世上臨現的場地。

此外也值得談一談「天主的子民」這稱謂,保祿主要用這名稱來稱呼舊約的子民,接着也用它來稱呼那些之前本來「不是子民」,後來因為接受了聖言和聖事,而得以進入基督內,因此成為天主的子民的外邦人。最後還有一個名詞。在《致弟茂德前書》中,保祿視教會為「天主的家」(弟前3:15);這稱呼真的非常具原創性,因為這稱呼視教會有如一個團體性組織,所有生活在這組織內的人,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有如家庭成員般親切。透過對天主的會眾在這世上的不同稱謂,保祿宗徒幫助我們不斷更深入地領悟教會的奧蹟。這正是教會的偉大之處,和我們的被召的偉大之處:我們是天主在世上的宮殿,是天主實實在在居於其中的住所;我們也同時是團體,是那本身就是「愛」的天主的家庭。作為天主的家庭及天主的家,我們應該在世上實踐天主的愛,並靠着來自信德的力量,成為天主於世上臨現的場地和記號。讓我們一起向主祈禱,求祂使我們越來越成為祂的教會,成為祂的身體,成為祂的愛在我們的世界,和在我們的歷史中臨現的場地。

2008年10月15日